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职场资讯 > 焦点访谈

培训公司为什么做不大

来源:百度文库 时间:2016-04-13 作者: 浏览量:

      培训公司为什么做不大?因为赢利模式不对。
  在过去的十几年里,有无数的培训公司倒闭,还有无数家培训公司做不到,你知道是什么原因吗?让我告诉你是什么原因,因为他们没有一个好的赢利模式。 现在从事基础教育如会计,英语培训的培训公司为什么做的不错,新东方为什么可以上市你知道原因吗?因为他们的赢利模式是对的。他们不是靠“人海战术”而成功的。他们采用的是赢利模式是“坐商”而非行商。
  所有的基础教育培训公司基本上没有什么销售队伍,他们所采用的行销方式无非是投广告,然后坐等顾客上门,而且他们每次招的学生并不多,对讲师的人格魅力要求也不高,同时很多人去培训是想获得“证书”,至于学什么就不重要了,很多人去参加培训是想真正的学一门技术,如学驾驶证,有些人去学英语,日语,是因为这些培训能真正满足他们的需求,能真正让他们学到东西,也就是“用效果说话”。
  而现在许多的企业管理及成功学类的培训公司基本上都是学习直销公司的模式,采用无底薪或低底薪的团队进行产品的推广,所以这样的话就吸引不到真正高学历,高能力的人加入培训行业的行销队伍,因此在以前培训业有这样的一句传言:“现在的教育培训业的推广人大多是没什么学历的人在从事”,当然现在有不少的大学生毕业后也加入了这个庞大的“培训推广大军”。正所谓“成功吸引成功,民工吸引民工”,因此现在有些培训公司的销售人员水平参差不齐,因此20/80定律在这个行业中最为明显,有些人几个月一点业绩都没有,有些人可能占到了公司百分之九十的业绩,有些人一年赚几十万,甚至上百万,有些人可能一分钱都没赚到,反而“学习”了数万元,这样的事情在以成功学为主的培训公司中最为明显。
  采用无底薪或低底薪的方式对于一个企业的低成本运作是非常好的,这样可以降低企业的运作成本,降低风险。但也是因为这样做,所以培训公司没有几家做的真正好的,因为这样做的结果使得培训企业的人才“培训成本”增加,同时未能解决企业人员流动的问题,因为很多人在公司里面没法体现自己的价值而选择离开,也有些人觉得好像整个公司都是自己做的销售,感觉自己“无所不能”,于是就选择了“自立门户”,成为了和原公司相竞争的局面。
  因为现在所有培训公司的赢利模式就是“请一个老师讲课,然后让人员去卖票”,这样的话讲师不能保证专一性,因为你可以请这个讲师,我也可以请,无非是讲师出场费的问题。“讲师——产品”没有专属性,因此培训公司就不能形成竞争力,也就没有后续发展的可能。因此现在做的好的培训公司,他们的共同点就是这些公司的创始人都是“讲师”,因为他们可以保证产品的专属性,所以才能“成功”。

     但一个优秀的“讲师”不一定是一个优秀的“企业家”,当讲师和做企业是有很大区别的,于是有很多讲师最后选择关掉公司,成为一个独立的“培训师”。这样的话就永远没有“做大”的可能。有些培训讲师甚至连固定的办公场所都没有,到处“打游击战”,有些“讲师”这个城市跑一下,那个城市跑一下,都是以经营“个人品牌”为主,没有站在企业永续经营的角度,因而培训价格不透明,很多人是以“能拐就拐,能框就框”的乘机“捞一把”心态。
  因而培训业的从业人员“有样学样”,在做业务时拼命学习演讲,想让自己也“变”成讲师,这样可以“赚”钱。这样的话,他们做不好业绩也是非常正常的,他们加入培训公司的目的不是为了成为销售冠军,只想加入公司可以“免费听课”,然后学习演讲技巧,好让自己成为一名“讲师”,等他会讲课后,就和原来的公司“拜拜”,这对公司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因为培训公司的这种“赢利模式”,所以导致培训业的进入门坎非常低,而且现在很多所谓知名讲师及培训公司大多是“白手起家”,因而培训公司的从业人员也在想“有朝一日我也要像他一样”,于是等他到了一定的能力后,就会想办法“自立门户”,把原来所在公司的“产品”或其它老师?“讲的内容”当作自己的“产品”或自己的“研究发现”再卖一遍。所以导致现在讲同样课题的讲师,举办同类课程的培训公司数不胜数,大家都“卖”一样的产品,因此价格就是“看谁卖的多”——打价格战。
  于是现在的讲师也不去认认真真的仔细研发课程了,因为研发一个课程很容易被人“复制”,大家都很浮躁。“天下图书一大抄”,大家你学我的,我学你的,反正今天听来的东西,明天经过我的嘴巴一说就可以变成钱了,这种“批发来的知识”可以让自己无数次的“零售”,这真是“暴利”呀。
  我原来也从事过一段时间培训,以前也是像所有培训业的人才一样,到处“串场”,正如一位培训师所言“中国现在没有培养几个职业的讲师,但倒是培养了一大批‘职业的学生’”。我以前在大型演讲会里听课的10个人当中就有9个人是“讲师或培训公司的人”。培训公司的老板在学习“对手”是怎么做的,讲师在学习“讲师”是怎么讲课的,培训业销售人员则在会场里“广发名片”。最好是希望把所有人的名片都换到手,然后发展成为自己的“顾客”,乐此不疲,越是大型的演讲会,同业的就越多。现在想想真是非常搞笑,因而我现在基本上不去参加大型课程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这样,大型的培训活动想赶场一样的,学完回来后除了一大推“硬塞给你”的名片外,就别无所获了。
  很多培训公司的人才在培训公司呆了一段时间后,就“儿得矣,儿得矣”,以为开一家公司是非常容易的事情,于是就纷纷独立门户,把原公司的系统及运作方式都据为已有,有些人甚至把原公司的团队拉拢到身边,然后塑造远景“造反”,再把原公司的客户资源也转到自己公司里面,这样导致的恶性竞争越来越多,培训价格也越来越乱,大家也越来越浮躁。 但经营公司必竟不是嘴巴说说那么容易,因此很多培训公司刚成立不久就宣传倒闭。还有些有发展的培训公司,也会因为接下来的“利益”因素导致原来的团队也学习创始人那样“自立门户”,因为在培训业“宁当鸡头,不当凤尾”似乎是一个永恒不变“共同心态”,所以培训公司不断的“分裂”,导致培训公司形不成规模,也形不成竞争力。很多培训公司的人员到最后通通都被投奔直销公司,成为直销公司的“讲师”,也有非常多的讲师最后也变成了直销公司的“讲师”,到处“传道解惑”。
  因为培训公司采用的是无底薪策略,所以从业人员压力很大,很多培训从业人员受到成功学的激励,甚至三更半夜都在打电话给顾客,虽然这种“敬业精神”值得学习,但不值得提倡,因为这样不是真正的企业经营之道,已经造成了骚扰顾客。

     有部分讲师的确做的很好,在业界有挺高的知名度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们的书籍发行的比较多,所以其“身价”也就比较高。但很多培训师看到了这个“表面现象”,看到了“出书是一种可以快速成名的方法”,于是也纷纷“出书”。“我真怀疑这些书是不是真的出自其本人之手,因为怎么我看到十本管理书或成功学的书中就有8本的内容怎么都差不多”。这或许是他们所谓的“成功的秘诀都是一样的”吧。其实我也写过二本书,也公开发行过,曾也不识天高地厚的“号称”自己为“畅销书作者”,现在想起从前真的有是“无地自容”深深为自己当年的无知感到惭愧,一本书没有销售十万以上都不能称为“畅销”,但我现在却看到无数的讲师标榜自己为“畅销书作者”,但看看他写的书就可以看出来到底能否卖出去了。
  因我有写书,想自己发行“可以赚取丰厚的利润”,所以一年前我曾想界入图书出版业,因此和一些出版公司有很好的交流,后来我放弃了这个想法,但因为太迟请教业内高手了,所以也“交了不少学费”。当时我找了几个在国内从事图书发行比较知名的人士交流后的结果是:“现在的管理类图书‘简直不能算做一本书’,充其量也只能算是‘演讲稿’,这样的‘书’是没有生命力的,也没有价值,最好笑的是国内某个非常知名的讲师‘写’的书可以算是‘毛泽东语录’,这样的书想进入主流的图书市场简直是‘天大的笑话’。”所以我们能看到的这些书最多的地方就是在“培训会场”,因此要想让这些书“好卖”实在太难,更不用说能成为畅销书了,因为他们根本不是“书”。
  所以我不竟为培训业的未来担忧,中国的培训业现在还处于一个发展初期,因为国外发达公司的培训已成为了一种“消费”,而我们中国对培训还是当做一种“投资”,正所谓民富则国强,民要富,首先就要有“智慧”,有了智慧后才能更好的发展,这样才能走向成功。所以培训公司的任务非常艰巨,要负起培养人才的责任来,真正的站在顾客的角度为顾客创造价值,这样才能更好的推动中国人民的素质提升,因此培训公司一定要发展才行,培训公司发展好了,才能更好的推动中国的公司更好的发展,所以我本人深深的希望培训业能自律,更好的修好“内功”,让自己发展的更强大,这就要归到培训业的“赢利模式”上来了。
  我有几点看法愿和大家一起探讨: 1、培训讲师能真正认真研究总结,能出几个拿破仑希尔、彼得杜拉克这样的人才,写出“有营养”的书。 2、培训公司转变赢利模式,打造核心竞争力,不受讲师的影响,也不受人员流动的影响。 3、培训行业自律,站在顾客的角度思考,真正为顾客创造价值,然后大家透明自己的产品及服务价格,让顾客以口碑相传自己选择参加培训。
  当然我相信,培训业的都是“聪明人”,我今天只是抛砖引玉的说出我的一点点思路,还请大家多多交流,我说的难免有点主观片面,有不对的地方还要请大家多原谅,让我们一起来探讨培训公司做大做强的方法,就是要打造一个透明的培训平台,帮助培训公司赚钱发展,同时我对培训业的赢利模式也有些许的研究,现在似乎找到了部分“赢利模式”,欢迎大家来信与我探讨,我愿无偿分享给大家,同时也希望大家批评指正,来信补充您的观点与看法,这样让我的想法更加完善,好让我在接下来的时间里能写出“更有营养”的“适合培训公司发展的赢利模式”出来,真正有效的推出培训公司的发展

分享到: